2021年3月14日 星期日

康軒六下第四課 迷途

※ 本課焦點:1.找主旨 2.間接表達感受

※ 設計動機:
1.我自己第一次讀這一課時,一直抓不到「在迷失中尋找自己」是什麼意思,一讀再讀,再讀,才終於讀懂,因此想帶領學生也找到這個主旨。
2.學生描寫心情時,時常無法深入刻劃,常常用「敘述句」搭配「情緒語詞」就交代了一切;像是,寫出遊文章,過程中只依時間順序寫了「行程」,最後卻以「這趟旅程很開心,希望下次再來」結尾,身為讀者的我完全看不懂這「開心」從何而來,因此希望他們學著描寫人物的行動、動作、表情等,讓文章更動人。


第四課上課講義連結:教師版學生版

※由於這學期並不是按照課次順序上課,接下來分享的四、五、六課,已經上完了,因此部落格內容會以實際上課情形重點分享。

以下的說明請搭配講義觀看

一、課文內容解說:改編大補帖中的一張紙讀一課
(一)個人練習
填寫像這樣有輔助的學習單時,我一定會給學生比較長的個人時間,和學生解說老師給予比較長的個人時間,是因為認為大家都可以憑藉自己的力量至少填完一部分的格子,因此,千萬要好好珍惜個人練習時間,不要只是等待稍後的小組或全班討論給你答案。

至於本課的個人練習,是從第四段正式開始,因為巡堂後發現低成就的學生無法自行填寫第二、三段。因此,第一~三段全班一起填寫,第四段開始個人練習,一路到第九段,給予學生10分鐘。

黃框內容為學生較難獨力完成之處

 (二)現場與教用版解答差異

  1. 第二段的時間點教用版為「小時候」,也可直接填寫課文中的「孩提時期」,順便解說這個詞。
  2. 第九段「迷途的收穫」,學生回答出「迷途的感想」、「迷途的啟示」、「迷途的心得」等等,都是合適的答案。
  3. 第一段最後回頭填的那一格,很重要,因為第一段談到「在迷失中尋找自己」,其實滿「虛無縹緲」的,等到結尾揭示重點時,卻可能又無法喚醒學生連結第一段。因此,能夠讓學生統整整理出這一個的答案,他們也才能真正掌握這一課的主旨。這一格,我用以下的提問引導:

「讀完了這一課之後,你覺得作者一開始說『旅行就是在迷失中尋找自己』,是在尋找什麼樣的自己?」

一開始鴉雀無聲,我鼓勵學生:「這個問題本來就很難,但是我相信我們可以一起拼出答案」,於是,開始出現以下的回應:

「有能力的自己」→很好,再來(教師回饋語言)

「獨立的自己」→很不錯!

「堅強的自己」→這個也可以!

「冷靜的自己」→太棒了! 

「能解決問題的自己」→非常好!

「感謝以上的同學,現在我們可以把同學們的答案兜在一起,變成一個更完整的答案。」

→ 尋找有能力解決問題、獨立、堅強、冷靜的自己

至此,課文主旨也探討完畢,若還想更深入,則可以在學生回答時,多問一個問題:「你從課文中的哪裡(第幾段第幾行)知道的?」這個問題可以幫助學生有所依循地想出答案,也可以知道學生是否誤解文章,以及為何誤解。

二、間接表達感受

(一)從課文第五段出發 

在第一頁「作者迷途的心情轉折」,學生會發現第五段很難找到「情緒語詞」,但有很多語詞背後能推測出情緒,帶著學生完成這裡的挑戰任務一,把這些語詞畫下來,如:迫降、快速、聽不出、頓時、陷入、喧騰、陌生、來來去去等。

接著再請學生觀察這些語詞,推測背後的情緒,學生就能說出:不安、緊張、害怕、慌亂等情緒語詞。 

(二)挑戰任務二、挑戰任務三,擇一寫作(差異化)

  1. 提示學生:描寫人物因為這個情緒可能產生的行動,包括表情變化
  2. 描寫的時候不確定自己想寫的語詞是不是情緒語詞,可以詢問老師;依據現場情形,會來確認的學生,是語文高成就的學生,他們會寫成短文,因此若真的會用到少數情緒語詞,也沒有關係,現場再視情況和孩子說明即可。
  3. 如果覺得這裡的空間不夠寫,可以直接寫到後面的筆記欄。
  4. 批改後挑選佳作分享給全班

2 則留言:

  1. 吳老師好,第四課的設計動機似乎誤植到第三課的??

    回覆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