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1月18日 星期一

第十四課 桂花雨

★一課二重點之一:(跨文本分析—寫作手法→敘事)觀察本課與第十二課作者如何鋪陳,透過當前景象回憶童年,再進一步分析,憶起童年後,真正想說的又是什麼。

★一課二重點之二:(比較課文與原文)原文是否有傳達什麼訊息是課文中沒有的呢?

★設計動機:

1.這一課與第十二課〈最好的味覺禮物〉同樣都提到小時候記憶中的味道,一個提到味覺,一個提到嗅覺;透過比較兩課寫作手法的異同,可以讓我們學到兩個作者的鋪陳方式,以及童年回憶在文章中的作用。

2.〈桂花雨〉課文,可能因篇幅限制,刪減原文後面一部分,但被刪減的部分,卻能更了解琦君更深層、多面的想法,因此還是要看原文較好。


一、第一段寫作手法——過渡

(一)找出作者如何鋪陳,由中秋連結到童年的桂花。

由中秋→桂花→種類:木樨、金桂→金桂種在舊時家裡大宅院(連結桂花的知識與記憶)→而木樨則種在......→父親愛各種花→我獨愛桂花(連結桂花與我

(二)對照回十二課,比較兩課過渡方式。

這一段由中秋連結到小時候獨愛桂花的鋪陳,我稱之為「漸進式過渡」,何謂「漸進式」呢?對照〈最好的味覺禮物〉就知道了。我請學生翻回十二課,找出由現在回憶到童年的關鍵語句,學生一下就找到了:「當果汁機刀刃轉動起來的時候,我彷彿又嗅到了童年水果的味道。」以十二課來說,就是這一句關鍵語句,幫助文章從現在說回童年。

至於桂花雨的鋪陳,彷彿令人不知不覺就從桂花的知識穿越到作者的童年。

二、第二段寫作手法——對比

對比手法有助於強化作者要表達的概念。

(一)「父親指指點點,告訴我各種花」對比「我獨愛桂花」:

如果作者只說「我愛桂花」,那我們就知道「她愛桂花」。但如果作者又說父親從小常介紹其它花,那我們可以多知道一件事:父親介紹了那麼多花,她都不記得,只記得桂花,這就凸顯了作者真的是「獨」愛桂花。

再加上,作者其它花都不認得,但卻能夠將桂花描繪得如此細膩,可見有多愛桂花。

(二) 「其它花有姿態」對比「桂花笨笨拙拙的」:

單說桂花笨拙,就平淡無奇,但若加上其它花對比,我們就可以想像桂花與那些爭奇鬥豔的百花擺在一起的樣子,於是桂花愈是樸素,愈是笨拙;但卻也更凸顯作者愛桂花的堅定。

三、 補充原文(助攻上場)

本課上完之後,將課本刪減掉的後半段提供給學生,並詢問: 

原文是否有傳達什麼訊息是課文中沒有的呢?

  1. 原文提到「杭州的桂花『才是』香聞十里」,顯示作者後來到了杭州之後,覺得杭州的桂花比家鄉的桂花還香。
  2. 對比1,原文最後以母親的話作結,母親覺得還是家鄉的桂花比較香,顯示比起作者,母親更想念家鄉。
  3. 作者在後半段真的「吃」了桂花。


2 則留言:

  1. 吳老師好,新年快樂,想請問您是否也有準備下學期的課程呢?感謝您

    回覆刪除
  2. 老師好:
    這寒假什麼其它的學習單都沒弄,就只備了下學期國語上課講義,我要開始打第一課了,想到要打成部落格就覺得暈XD 不過能跟老師互動更覺得值!

    回覆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