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10月14日 星期三

第九課 沉思三帖

含有啓示的短篇故事包羅萬象,提醒著我們知道卻忘記的各種道理。有時候瀏覽網頁或讀Line訊息,都會讀到含有啓示的故事,我都當作一種提醒(畢竟沒有老師在耳邊碎碎念了XD)

☆一課兩重點:(形式深究──一篇啓示的結構、寫作教學─換你寫啓示)這三篇文章都有啓示,架構也很雷同:故事背景-->正文-->啓示,適合發展形式深究。探討完形式後,再讓學生依樣畫葫蘆,依照這個架構練習改編啟示類的故事。

☆設計動機:一篇故事要能產生啓示,有賴「故事背景的鋪陳,使得衝突(或矛盾)必然發生」,這三篇文章都鋪陳得很好,能使讀者明確得出背後的啓示。而啓示的表達方式又有不同,〈心中的花園〉和〈石頭裡的巨人〉採直接敘述,明白說出故事欲表達的道理;而〈少年與海鷗〉則是使用少年心中的疑問間接表達啟示。

探討完啓示後,我希望學生多讀幾篇含有啓示的故事,並且能用自己的話說出這些故事的啓示,據此發展寫作教學。


一、概覽課文

以下的提問,主要在引導學生了解各篇故事的內容以及啓示,請學生從課文中找訊息回答

〈心中的花園〉
  1. 盲人如何經營花園?
  2. 「花開了,你知道嗎?」朋友為什麼這樣問?
  3. 哪些人看過他的花園?如何評價他的花園?
  4. 盲人為什麼要種下這些花?
  5. 盲人細心照顧的「花園」跟「心中的『花園』」,兩個「花園」有什麼不同意義?
真實的花園:盲人希望花兒開得美,讓明眼人欣賞

心中的花園:指的是盲人的心靈狀態,「分享」、「讓世界更美好」使他心靈富足

〈少年與海鷗〉
  1. 少年與海鷗的交情如何?
  2. 少年為什麼「動了貪念」?
  3. 少年想抓海鷗,結果發生什麼事?
  4. 你覺得為什麼少年想這些問題時,他對「抓海鷗賣錢」一事的心情、想法是什麼?有改變嗎?
  5. (1)沒有改變:他想知道是不是因為念頭跟平常不一樣,使得他的行為也跟平常不同;他可能想調整自己的行為,重新取得海鷗的信任,再抓牠們。—>追問:如果他真的抓到海鷗,並賣掉海鷗得到錢,他會開心嗎?—>只要是有點良心的人,都會良心不安,再多錢也買不回「心安」
    (2)
    有改變:他覺察到海鷗可能發現自己的念頭,可能感到愧疚;既然海鷗已經發現,那麼要抓到牠們也不可能了,少年可能會放棄。
  6. 你覺得這一則故事的啓示是什麼?
  7. 人如果起了貪念,想利用朋友,朋友會察覺,最終不但不會得到利益,還會失去朋友。
〈石頭裡的巨人〉
  1. 文中的這塊大石頭品質如何?
  2. 為什麼許多雕刻家打退堂鼓?
  3. 購買石頭的這位先生為什麼「沉思良久,又仔仔細細打量一番」才表達購買意願?
  4. 故事結果如何?
  5. 你覺得這一則故事的啓示是什麼?
  6. 為什麼作者最後才說這名雕刻家是「米開朗基羅」?
  7. 如果讀者一開始就知道是米開朗基羅,可能就會理所當然的認為他一定能做好這件事,而作者希望大家把焦點放在雕刻家思索的過程,因此才這樣做。

二、形式深究:請學生三則故事一起看,找出共同的結構:故事背景-->故事正文-->啓示 




三、寫作引導:

(一)欣賞:引導學生欣賞寫作技巧

    1. 故事「背景」到故事「正文」之間,如何過渡?用「這天」、「這一天」是最簡便的過渡。
    2. 故事「正文」之中,如何轉折(製造衝突/矛盾)?盲人看不見為什麼要種花?少年在海鷗和錢中間的兩難選擇。石頭上已經有這麼明顯的裂痕,不適合雕刻,難道會有什麼轉機?
    3. 啓示有哪幾種寫法?直接敘述、間接敘述(使用問句等)分別能達到什麼目的? 直接敘述能讓讀者立刻了解故事欲傳達的旨意;間接敘述則有較多的開放空間,讓讀者深入思考各種可能,得出更寬廣或跟深入的啟示;但也有可能讓焦點變模糊,使用上要小心。
(二)構思:將小故事大啓示當中的素材,延伸成有背景、正文、啓示的文章

    1. 每個人挑選三則候選故事。
    2. 小組討論各個故事可能傳達的啓示。
    3. 了解故事背後的寓意後,安排優先順序。
    4. 老師全班調查,請同學們盡量錯開,不要一窩蜂的寫某幾個故事。
    5. 決定自己要寫的故事。
    6. 思考故事「啓示」的呈現方式:直接講述or間接陳述(一連串的設問等其它方式)

 (三)撰寫:寫吧!寶可夢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