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7月26日 星期日

第三課 說話也要停看聽

遇到議論文,當然是要「找碴」好好探討論點、論據與論證的緊密性。

★一課一重點:(閱讀)分析議論文的論點、論據、論證是否緊密連結。
★設計動機:這一課的主題背後有很重要的價值觀,而作者能否透過論據的論證來支撐論點,就是能不能說服人接受這個道理的關鍵。平常,學生在相處上或處理事情時,常常會說出很牽強的理由,就好比議論文中的論據力道不足,而且缺少論證一樣,希望藉由本課讓學生了解,在說明自己認同的道理時,不能只是一味堅持自己是對的,在還沒有說服別人前就一意孤行。
這一課是議論文,議論文是作者提出主張,並試圖說服別人的文章,因此,說得愈簡潔明瞭,讓人一下子就知道作者想說什麼最好。
但這一課,很可惜,並不是這樣。

我們來給孩子測試一下:
1.先看完第一、二段
2.提問:你認為作者的論點是什麼?
3.看看有幾個孩子能夠「完整」回答

非常困難!因為「引論」的第一、二段,太多小概念,切割得較零碎,按理說,第一段應用自己的話、名言佳句、簡短故事或個人經驗等引出論點,層層相因,到最後一句水到渠成,說出完整論點;但以第三課來說,若將第一段最後一句作為論點,再往前看,會發現它卻不是從第一句開始層層鋪疊上去的最後結論,它的前一句是「很多人都會爭辯,但不一定很多人都會說話。」
第二段若稱為第一段的「補述」,談太少了,只說了「話說不好會發生爭執」,接著又把第一段已經談過的事換句話重說一次。

簡單來說,我覺得這兩段可以合併。

所以,這一課的論點,需要重新梳理一遍。

以小學生學習議論文來說,需要更有統整性的文章來帶領他們學習。然而,這也是很好的教材,看我們怎麼教而已。良好的議論文範例與結構分析,請參考溫美玉老師的簡報:http://sf1.loxa.edu.tw/134672/102read/3/read03-1.ppt

可能有孩子會回答:「老師,有!在第十二段。」第十二段是很可以當成論點,不過,這是結論的段落,不應該在這裡找論點。只能跟他說:「乖,來,還是翻回第一、二段吧!」

※ 課文歸納

◎議論文:說明事理,並發表自己的見解,嘗試說服別人認同的文體。
  ●論點:作者的觀點、見解或主張
  ●論據:佐證論點的依據
  ●論證:用論據佐證論點的推演過程

一、引論:用自己的話、名言佳句、簡短故事或個人經驗等引出論點

由於第一、二段較複雜,我們先分析段落句子。除了有引用符號、逗號、頓號之外,這裡只有句號。
先看第一段,第一段可以拆分成以下幾件事:
1.話說得好不是容易的事。
2.作家奧爾科特:爭辯不等於說話。
3.話多未必就對。
4.要說得恰到好處,要拿捏分寸。
第三句話雖然一逗到底,但其實說了兩件事,也就是上述的第3、4點,這就是學生在分析上比較困難的地方。

接下來,拆分第二段,等會兒要合起來找論點,因此往下繼續編號:
5.俗話說:「病從口入,禍從口出。」
6.懂得應對進退的人,不會亂說話。
7.自以為是的人,才會滔滔不絕。
第二段第一、二句雖然是兩句話,不過第二句是在說明補充第一句,是同一個概念。
第三句雖然是一句話,不過說了正面,再說反面,是兩個點,拆成6、7。

找論點:
1.話說得好不是容易的事。
2.作家奧爾科特:爭辯不等於說話。
3.話多未必就對。
4.要說得恰到好處,要拿捏分寸。
5.俗話說:「病從口入,禍從口出。」
6.懂得應對進退的人,不會亂說話。
7.自以為是的人,才會滔滔不絕。

以上七件事,如何分類?
答:把相關的、類似的放一起--1、4、6都是從正面說明,2、3、5、7是從反面說明,各回各家,重新組句!
1.話說得好不是容易的事。
4.要說得恰到好處,要拿捏分寸。
6.懂得應對進退的人,不會亂說話。
-->話說得好不容易。想把話說得恰到好處,要拿捏分寸,懂得應對進退

2.作家奧爾科特:爭辯不等於說話。
3.話多未必就對。
5.俗話說:「病從口入,禍從口出。」
7.自以為是的人,才會滔滔不絕。
-->一個人若滔滔不絕,說的話未必是對的,這種人可能只是在爭辯,還很容易禍從口出。

再把句子兜起來,論點誕生
話說得好不容易。想把話說得恰到好處,要拿捏分寸,懂得應對進退;一個人若滔滔不絕,說的話未必是對的,這種人可能只是在爭辯,還很容易禍從口出。

(七個願望,一次滿足)

接下來看看論據。
論據:有位官員不知道菱角的食用方法,又拉不下臉來詢問,於是硬著頭皮連殼吃下去的出醜故事。
論據是否恰當,除了閱讀直覺,還要看如何論證。

論證
在第十一段。「淺薄沒什麼好丟臉,最糟糕的是不承認自己的淺薄,明知有錯卻不認錯,反而一味的和別人爭辯到底。」
找到後,接下來問兩個問題:
Q1: 這段話充分說明了官員的行為嗎?(是否準確連結故事)
A: 是。
Q2: 這段話與論點的哪個部分一致?(是否準確連結論點)
A: 一個人若滔滔不絕,......,容易禍從口出。
以上兩個問題的回答,決定論證是否成功。

◎另外,分析完論證後還可以發現(有彩蛋!)
1.論證稍短。
2.論據與論點前半段無關:官員的行為出於他覺得尷尬,只好硬著頭皮往下說,一開始局勢就不在他掌握中;即使他一開始就虛心詢問別人菱角怎麼吃,都仍有可能落入尷尬的局面,眾人一樣可能竊笑,如此一來,說得恰到好處(虛心詢問)仍會遭禍(竊笑),也與「懂得應對進退」無關。以這點說來,論據便不夠貼切。

結論:
第十二段分析(依照第一、二段方法):
1.不該說的話別說,才不會起爭執。
2.說話之前先停看聽,說話要符合當時的情境。
3.說得愈多,小心錯得愈多。
第十三段分析:
1.要說什麼要先想清楚。
2.說出的話要謹慎、負責。

第十二段點出本課課名「停看聽」,算是完整的重申了論點
第十三段結尾提升層次,要大家對自己說出的話負責。

※ 教學想想(供老師先思考,建議不要輕易在課程結束前提出討論,以免學生失焦;等內容深究結束,再回頭來「找碴」還不錯)

除了上述討論過的問題之外,這一課的論據還能更好嗎?
1.這一課的故事中,當賓客們看到官員把菱角放在口中咀嚼時,紛紛在背後竊笑,以常人的反應來說,已經出醜了,有接下來的一連串反應也就顯得合理,然而第十一段卻說「淺薄沒什麼好丟臉」,較難說服人。如果賓客的反應只是愕然,沒有竊笑,但官員卻堅持己見,或許會更好。

2.雖然論據佐證了論點,但卻稍微偏頗,只談到了見識淺薄問題;若談到說話要拿捏分寸,懂得應對進退,那麼,眾客故意問他:「貴鄉也出產菱角嗎?」亦不是很好的應對方式,這是故意要對方出醜,這位賓客也犯了作者認為的說話大忌,既沒有拿捏分寸,也不小心謹慎;他說的話間接導致了官員愈說愈錯,這不也是一種「不負責任」?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